前幾天看到了「疫情下的社群傳染病」這個專題報導,覺得很棒,它在講什麼細節不聊,大家可以點去看。這邊要分享的是,關於「恐慌」這件事,讓我想起了多年前在大學的傳播理論課本上,讀到的 「恐慌研究」,時經多年我已經忘記那堂課具體內容,但「恐慌研究」裡的案例故事印象很深刻。
我特別又把10年前的課本(居然還留著驚訝吧)翻出來,還真翻到了恐慌研究的章節,這個故事一直讓我對於「媒體的影響力」有著一定程度的謹慎,過去傳統媒體的影響力就已經這麼大,加上社群力量,會是「怪物」還是「進步」?
目錄
▍什麼是恐慌研究
火星人入侵記
摘錄自《大眾傳播理論與實證》翁秀琪 著
1938年10月30日晚上8點到9點,當時正值萬聖節,美國的哥倫比亞廣播網(Columbia Broadcasting System, 簡稱 CBS)在其 「Mercury Theatre on the Air」節目中播出由柯屈(Howard Koch)所寫的劇本《世界之戰》(War of the Worlds)所改編的《火星人入侵記》(The Invasion from Mars),該劇由奧森·威爾斯(Orson Welles)導演。成千上萬的美國人在聽了這個節目以後,都驚慌失措得不得了。據估計,約600萬的聽眾中,至少有100萬人感到恐懼不安(Lowery and DeFleur, 1983)。在整個節目進行的1小時中,CBS 曾在播出的開始、中場休息前(廣告時間)、中場休息後(廣告結束)及廣播劇結束時4次告訴聽眾說,這只是虛構的,但是為什麼還有這麼多人信以為真?這件罕見的事提供社會科學家一個研究「群眾行為」的好機會。
(一)驚慌的程度有多大?
美國民意測驗學會估計有900萬成人收聽該節目,胡白公司(C. E. Hooper, Inc.)則估計有400萬人,堪垂爾(調查研究者)折衷以上兩數字,認為有600 萬人收聽了該節目,其中有28%的人(約170萬人)認為是新聞報導,而他們中又有70%的人(120萬人)受到驚嚇(Lowery and DeFleur, 1983)。
(二) 為何其他廣播不會造成驚慌,惟有此廣播特別具有威力?
研究發現:
1. 廣播劇描寫逼真,情節細膩,音效極佳。
2.收音機在當時民眾的心目中可信度極高。
3.廣播劇當中運用了「專家」的呼籲:天文學家、教授、國務卿、內政部長和紅十字會副主席等。人們在束手無策時,特別容易仰賴專家。
4.劇中的城鎮、街道等,均是聽眾熟悉的地點,增加了逼真的臨場感。
5.遲開收音機或轉臺太遲,也是重要因素。
6.人們對戰爭及經濟大恐慌餘悸猶存,也是重要的因素。堪垂爾更進一步以「判斷標準」概念來說明聽眾可能受煽惑暗示的情況:
1.心中存在一種既有的判斷表准或參考架構,用以衡量衝擊而來的刺激。例如:認為世界末日遲早會發生。
2.判斷標準不夠標準,可能原因是:(1)查得的資料不可靠、(2)將正確資料扭曲為不正確資料、(3)無法判斷資料。
3.舊有的判斷標準太少,不足以應付新發生的狀況。
中廣童丐事件
摘錄自《大眾傳播理論與實證》翁秀琪 著
中國廣播公司在1990年9月4日早晨的「全國聯播熱線」單元,播出一位自稱「35 歲、住臺北縣、為職業婦女」的聽眾投訴,其內容為…(聽眾講述原文較長,以下僅為簡述,《大眾傳播理論與實證》書中有完整內容)
聽眾投訴內容簡述:
有位朋友的小孩失蹤,到處都找不到,去行天宮祈求神明時,發現在旁邊乞討的小孩竟然是他失蹤的兒子,但雙手被剁、舌頭被剪、根本無法說話,希望單位關注偵查這些集團,予以最嚴厲的制裁,也要對被迫害幼童與家屬,給予耐心、愛心以及實際行動幫助他們。呼籲社會要關注這個不幸的消息。這一段投訴電話播出後,各類媒體紛紛加以追蹤報導:臺北市政府社會局也動員了40、50名義工上街找尋遊童、童丐;媒體接獲的投訴電話不斷;臺北市警察局也派了12 組人員到常有乞丐出現的夜市、寺廟查訪殘障童丐;專家學者們亦紛紛大力呼籲正視兒童福利問題,並制定遊民收容辦法等。
但在臺北市警方全力追查消息來源以後,發現這個令人悲憤髮指的投訴内容容,竟是從股市傳出的第十八手傳播,未能證明有任何的事實根據。
書中還有很多對於這兩個事件的社會背景、後續影響等介紹,這裡不再詳述,有興趣可以去翻書或google。
從上面兩個事件就可以感受到媒體傳播的威力,那現在的「社群媒體」當然威力又更強了。
▍社群+媒體 = 你的世界不是你的世界
人們常常只想相信自己想信的
大家都知道社群媒體有演算法,演算法會根據使用者的網路足跡和喜好,盡量推送給你喜歡的內容。除此之外,同一條消息只要是價值觀相近的,很容易就相信進而傳播,我們其實也常常只相信自己想信的,進而在同溫層裡面,以為這就是真相。
當然也有「火星人入侵記」裡研究提到的「將正確資料扭曲為不正確資料」的狀況,就是「打死都不信正確資訊、與我相信的有所違背,就算有證據也一律是造假」的狀況。然而什麼才是正確,就是最麻煩的地方。
要打破、跳脫所認知的框架很難,因為每個人都會覺得「自己才是對的」,而支撐這種自信的來源,有部分可能就來源於我們身為人的自以為是吧。
資訊分享不是一件隨便的事
最近因為疫情嚴重,隨之而來的恐慌讓大家很常轉傳相關消息,其中有些群有加防謠言的機器人,但就算機器人跳出來說這則消息是斷章取義,判定為謠言,其實群組裡也沒什麼人會理它,更別說現在很多消息都轉成截圖流傳了,闢謠機器人根本抓不到。
所以資訊分享有時候真不是一件隨便的事,一不小心就變成錯誤訊息的散播、或是網路輿論操作的幫手。
▍你的發文,都是社群感染的一環
近期關於疫情,社群傳播比較明顯的非官方話題,大概就是「阿公店」跟 「看好了世界 台灣人只示範一次….」這兩件事,在議題發酵後看到社群交流社團裡有人提醒到,建議小編們不要拿這兩個跟風,前者的調侃可能讓確診者更加不敢老實講除足跡,後者則可能立flag「難度過高的宣言等於在立失敗的旗子」,這兩個觀點我都蠻認同的,尤其如果是拿錢辦事的品牌小編,這步就很賭未來會不會打臉。
有時候我們以為隨意的調侃、嘲諷無傷大雅,其實都是社群感染的一環,若是品牌經營者更不能不小心。少一點情緒化的謾罵和製造對立的發言,多一點同理心,把注意力優先放在怎麼做、而不是怎麼抱怨,或許「疫情下的社群傳染病」能夠往好的地方相互感染,才能共同進步。
我是Yuting,目前自由接案工作中,
從事自由撰稿/內容企劃/SEO內容優化/平面設計/古琴推廣。
如果你也想一起在工作旅途中搭伴
歡迎跟我聊聊 chaotrista@gmail.com